服务国家 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 服务群众

寿光农商银行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21-05-19 10:38:53  来源: 寿光农商银行  浏览: 813
近年来,寿光农商银行以“一点、一村、一平台”为抓手,坚定服务“三农”方向宗旨,优化“三农”金融供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群众急需的金融领域,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让农民信用变资本,帮助当地农户走向“绿色”致富路。

  围绕“一点”,打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桥头堡”

  为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寿光农商银行联合寿光市文明办创新推出了全国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金融服务站”,构建了以物理网点为核心、以金融服务站为补充、以移动设备为延伸的服务体系,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现金存取、转账汇款、代缴话费等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已设立各类金融服务站787家,真正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新局面。

  按照“定格、定员、定责”的工作要求,寿光农商银行全面推行支行行长驻行、客户经理“包村驻点”制度,形成了“行总部、支行、客户经理、农金员”四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真正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清除普惠金融“盲点”,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米”。

  在工作中,寿光农商银行金融服务站站长主动架起联系群众、沟通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积极对接村委和农商银行,由农商银行员工组建成立了120支金融服务小分队,借助便携式智慧柜员机、移动终端开展流动服务、上门服务,为农户开立银行卡、签约手机银行,做好存贷款业务预约等,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和时长,将金融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同时,寿光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站作为农村信用建设的“桥头堡”,创新推出“菜乡e贷”“金种e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等系列贷款产品,灵活采取线上办贷、无感授信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压缩获贷时间,满足农村贷款“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真正将优质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将信贷产品交到客户手中,将惠民政策放进群众心中。

  围绕“一村”,点燃文明信用创评建设的“助推器”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蔬菜大棚数量超过20万个,菜农新建、改造大棚,种植、收运等均需投入大量资金。为此,在寿光市文明办的支持下,寿光农商银行联合寿光市委宣传部、发改局、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等7部门制定了《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以文明信用创评为基础、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普惠金融为目标”的整村授信支农新模式。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寿光市全部村庄的整村授信工作,建档21.1万户,建档覆盖面达到99.8%;正式签约10.2万户授信160.3亿元,有效签约覆盖面达到51%。

  在解决村民贷款难、担保难、贷款慢等问题的同时,寿光农商银行通过额度提高、利率优惠、免担保等信贷杠杆撬动了乡村德治,让文明信用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真正提升了群众的文明诚信意识和整体素质,挖掘了农村经营性贷款需求,破除了资金需求饱和的魔咒。

  另外,借助文明信用创评的东风,寿光农商银行开拓性地提出了“向不良户伸出橄榄枝”的思路,将不良贷款清收同信用修复、贷款营销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措施,将还款意愿良好的不良户转化为信用户,帮助部分贷款人重塑信用,助推乡风文明、社会信用向好发展。

  围绕“一平台”,放稳农村基础客户发展的“压舱石”

  为强化金融服务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加速器”作用,寿光农商银行与寿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统计调查员与金融服务员,以“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依托,对全市种植业、畜牧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进行数据采集更新,对蔬菜产业链经营主体(农民、涉农经营单位等)高精度画像,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题,为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寿光农商银行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点多面广、短平快”的天然优势,依托“红马甲”为民服务品牌,逐户上门走访,确保信息采集工作做到“无缝对接、一户不落”。按照普惠金融工作模式,以产销服务平台为切入点,积极对接全市农业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提供普惠金融支持和科学数据支撑。借助“农业投入品”系统,对全市5000余家农药店、农资店、育苗场等农业主体数据进行整合与挖掘,实现金融服务对象信用分级管理和信用评价,明确不同等级的差别化授信额度,建立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长效机制。(赵磊 袁靖翔 马子华)(完)